(记者:樊辰红 黄甜甜)隆冬时节,天寒地冻,但在万客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内,大棚蔬菜长势喜人,黄瓜绿意盎然,西红柿果实硕大,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。
大棚蔬菜易于倒茬,土地利用率高,通过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可以增加土地产出,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率,又增加了经济效益,产生二次收益。
为了让蔬菜大棚成为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“聚宝盆”,近年来,我区设施蔬菜产业链围绕做大做强做深关键环节,实施蔬菜产业补链、延链、强链行动,着力提升蔬菜产业价值链和服务链。
“咱们倒苗的时候一定要大小均匀,每盘都让它大小一样,倒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别让它伤了根,把它的茎轻拿轻放别弄折了......”大棚的负责人说道。
日前,记者走进郝桥镇一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,负责人张兵壮正在指导工人进行倒苗工序,育秧盘上翠绿的甘蓝苗长势喜人。
延长产业链条,让每个环节都能为农民带来效益。
几年前,我区蔬菜种植的种苗大部分需要从外省购买且质量参差不齐。张兵壮意识到: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技术填补这一市场短板,于是着手创办了自己的育苗公司,但却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苗在收获前期出现春化现象的技术瓶颈。在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,终于培育出高品质、高产量的种苗,并赢得了周边种植户的一致认可,种苗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。
曾经,少技术、愁销路是摆在蔬菜种植户面前的难题。为有效解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,我区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,区农业农村局安派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开展技术下乡,对种植户予以大力扶持,同时,先后建成了以郝桥镇、阎里乡为主的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,以贾宋镇为主的拱棚蔬菜生产基地,通过“合作社(公司)+基地+农户”的生产经营模式,实现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种植、标准化生产额品牌化销售。
据了解,2022年底,我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了10余万亩,总产量近50万吨,设施蔬菜种植种类有西红柿、西葫芦、黄瓜等,露地菜则以叶菜类为主。产品销往周边、京津冀及广州、深圳、长沙等地。认证绿色蔬菜产品8个,3个产品通过了欧盟良好农业规范(GAP)认证,注册了“三多”、“近心农业”等蔬菜商标。这些数字也是我区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”的真切实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