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和区区位交通优越,历史文化厚重,水土条件较好,但作为邢台最近卫星城,长期以来森林植被缺乏,人居环境不优,县城特色不明。近年来,该县大力实施绿色崛起、生态兴县战略,主打绿色牌、生态牌,打造园林生态县城,获评省级园林县城、省级卫生县城、省级文明县城和省人居环境进步奖,2015年国家园林城市(县城、城镇)名单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结束,南和区成功入选国家园林县城,为邢台市唯一入选的县城。目前城区绿地率36.67%,绿化覆盖率41.3%,人均公园绿地11.18平方米。良好的绿色生态改善了城区生态环境,改良了空气质量;促进了百姓进城,推进了人的就地城镇化,商品房年均刚性需求40万平方米;拉动了土地升值,加速了生地出让向熟地开发跨越,土地出让价格较3年前翻了一番;带来了财政收益,探索推行道路苗圃和生产绿地模式,林苗市值达1亿多元。
20151208110105_2218.jpg

    南和区立足精致、独特、典雅、生态县城定位,坚持人为本、史为脉、和为魂、绿为韵,大力推行园林+园艺、绿化+文化、科技+产业绿化模式,打造独具地域特色的精品城市;探索实施财政资金撬动、社会资金支撑、民间资金补充的多元化融资机制,闯出了一条穷县大绿化模式;不大拆大建,不贪大求洋,尊重自然地势地貌,突出北方树种、易养花卉,成就了集约建园林的典范;实行部门主导、企业运作、公众参与,遍建生产绿地,摸索出一个建管并重、以绿为特、以绿养绿新机制,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融合,塑造了“满城田园处处春”的韵致、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;把园林绿地具体到有形文化建设上,对园林功能定位、结构布局、形体色彩等高水平创意设计,每条绿廊、每座公园、每处绿地,都承载传递着南和的文化信息。

    点线面结合,努力实现县域绿化全覆盖。结合国家园林城标准和生态打造目标,探索创新,推行了“六建”工程。一是游园当作景观建。该区认识到:城市文化发育越成熟,个性就越鲜明,品位就越高,竞争力就越强。以观音故里、宋璟故地为历史渊源,建成了彰显“和、梅、水、佛、史”不同文化的5大公园、12处各赋寓意的中小型游园,不但实现了300米见绿,500米见园,而且内涵丰富。拥有省级四星级公园2个、三星级公园游园2个。二是道路当作绿廊建。坚持路修到哪里,绿化就靓到哪里,路、绿、灯、水同时设计、征地、建设,打造了八横十一纵104公里394万平方米的规模型绿网,将中兴东大街、宋璟大街打造成与邢台市区互联互通的景观大道,拥有省级园林式街道4条。三是单位小区当作园林建。启用绿色图章,定标准、严审批、严验收,各单位、各小区高标准庭院设计和绿化提升,拥有省级园林单位小区20个,市级以上园林式单位小区占比达83.6%。四是城区当作公园建。城区所有路口、街角实施园艺式布景,栽植姿态油松、鲜花,增设景石、盆景花卉,新建“和”字景观路灯400盏;对沿街须保留实体墙实施文化景观设计和打造,商业牌匾以奖代补更新统一;建成了环县城宽1000米、长7.1公里的防护绿带,让县城既穿上漂亮衣装,又配好和谐的装饰。五是企业融入城市建。注重园区与县城统筹规划、同步设计绿化,企业三图由规委会研审,按单位小区标准绿化,建一企成一景,打造了一批园林企业。六是县域当作森林建。坚持城乡一体,发展环城环村、沿路沿河苗木种植。鼓励支持土地流转,招引客商建苗木基地,发展生产苗圃花圃6.8万亩,全县林苗总面积16万亩,森林覆盖率达36.3%。


20151214095559_4474.jpg

    崇尚节约理念,探索穷县大绿化模式。一是求绿求简不求洋。绿化突出本地树种,以乔灌为主;地形上依托现有地貌地势,少搞微地形处理和坡式景观;用料上少用石材多用砖,少硬化多自然;占地上以租用为主,既减少了财政投入,又形成了多元化绿化景观。二是用立体苗圃做出道路景观。区域主道路两侧100米实施林苗间作式通道绿化,城区主道路两侧50米推行景观苗圃种植,建成了部分围栏绿化和墙体绿化。三是陋中求巧,自然造景。兴和园原址地势低洼、脏乱不堪,该县就巧借自然地貌,挖坑成湖,堆土成丘,建成了积雨型水上公园,雨季收水,旱季浇树,一举多得。人民公园原是废弃砖窑,依地势建园增绿,窑址作文化,窑坑变湖面,建成了生态亲水景观。

    坚持精细管护,全面塑造绿化特色。一是以绿养绿保效益。整合收回国有闲置地3000多亩,全部发展生产绿地;全区道路景观苗圃和生产绿地达近2000亩;生产绿地由园林局统一管理经营,收益50%留财政,50%由财政返还于绿化养管。二是动态监管保绿量。占用绿地必经城管部门审批,一律有偿使用、限期复绿,破解了保绿护绿难题。三是创新机制保常态。相继出台了绿线管理、绿地管护、认建认养等制度,成立了绿化管护公司,所有绿地量化目标、明确责任、细化考核,产、管、供、销一条龙运作,形成了公司承包管护、店铺门前五包、部门分包路段、督导问效追责四项长效机制,保障了园林绿化持续健康发展和良好生态环境长效化。




时间:2023-02-28   来源:邢台市南和区

南和区人民政府
邢台市南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主管  邢台市南和区人民政府网   联系电话:0319-4562038
邢台市南和区融媒体中心运营   联系电话:0319-4562821
Copyright 南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冀ICP备19023002号-2
冀公网安备 13052702000114 号     网站地图     网站标识码:1305270016